第一金融网主办
   | 网站首页 | 金融焦点 | 银行 | 股票 | 基金 | 保险 | 期货 | 股评 | 港股 | 美股 | 外汇 | 债券 | 黄金 | 理财 | 信托 | 房产 | 汽车 | 行情中心 | 
»您现在的位置: 第一金融网 >> 债券 >> 宏观分析 >> 正文

A股前景不明 债市依旧平稳

2012-7-11 8:14:08  文章来源:不详  作者:佚名
核心提示:国家统计局日前发布的6月宏观数据显示,CPI同比上涨2.2%,创下29个月以来的新低。同时,PPI下降的幅度达到2.1%,远超市场预期。一方面,针对这两项数据的双双下滑,市场内关于宏观经济减速的预期明
  国家统计局日前发布的6月宏观数据显示,CPI同比上涨2.2%,创下29个月以来的新低。同时,PPI下降的幅度达到2.1%,远超市场预期。一方面,针对这两项数据的双双下滑,市场内关于宏观经济减速的预期明显加重;另一方面,央行在一个月内连续两次的降息,也让市场充满想象,认为目前政策仍有调整空间。经济的持续低迷能否倒逼政策宽松?A股市场的下半场走势又将如何演绎?在此,本报将分别通过券商以及基金的视角,深度分析经济数据对A股市场的影响,以及下半年的布局方向。

  面对双双下行的CPI和PPI数据,关于宏观经济减速的预期明显加重,A股市场连续两个交易日呈现下跌态势,至今仍徘徊在2200点整数关口之下。在如此低迷的市场氛围和不振的经济数据之下,基金的态度也趋于谨慎。在最新发布的策略报告中,基金公司普遍认为,由于经济下行趋势不改,加之上市公司业绩预期较差,A股市场难以出现趋势性向上的行情。而债市方面,虽然不大可能延续上半年的强劲势头,但稳中渐进的态势不会发生改变。尤其是信用债,将会渐入佳境。

  通胀回落趋势确立

  货币政策仍有操作空间

  最新数据显示,6月CPI2.2%的增幅,创下29个月以来的新低。同时,PPI下降的幅度达到2.1%,远超市场预期。“PPI大幅回落的主要原因,是受疲软的美国经济数据和欧洲债务危机担忧拖累,国际原油价格持续走弱,带动大宗商品价格大跌;同时,PPI数据也是投资需求不振的反映。”大成基金表示。“6月PPI数据大幅回落,连续四个月负增长,显示企业投资不足,经济增速拐点依然有待确认。”

  在通胀回落趋势确立的背景下,基金普遍认为,未来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将是如何扭转经济增速下行的趋势,稳增长的重要性进一步体现,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仍有调整空间。这从一个月内央行两次降息中便可窥见一斑。

  此外,近期国务院常务会议进一步强调了稳增长政策的重要性,发改委也加快了项目审批节奏,各基金预计政策将进一步调整,同时也将带来总需求阶段性的改善。大成基金表示,各项积极财政政策以及定向宽松的货币政策,对于积极拉动经济回升都有正面意义。“从流动性上看,货币政策的操作空间仍较大,此前市场预期下半年会有两次降息,已经兑现了一次,所以短期内继续降息的可能性降低。但是,继6月26日进行950亿元逆回购操作,央行6月28日再次进行300亿元的逆回购操作,向市场释放流动性。一周连续两次逆回购,显示出管理层缓解季末银行体系流动性紧张局面的意图,7月下旬或开启降准窗口。”

  经济冷政策热

  A股走势仍不明朗

  在货币政策仍有操作空间这一点上,各基金已经达成共识。相比之下,对于A股下一阶段的走势各方还存在分歧。申万菱信基金表示,CPI持续维持低位、经济企稳预期加强,这两点都是过去一年多所缺乏的。随着央行的降息与下调存款准备金率,三季度A股的资金面相对乐观,四季度将会进入解禁高峰。结合国际与国内、宏观与市场等多方面因素考虑,申万菱信基金认为,三季度或许是全年较好的投资时点。南方基金也表示,下半年,在经济冷、政策热的组合下,市场有望呈现振荡向上走势。短期A股有望迎来一波小反弹。但中期来看,欧债危机的解决之路依然漫长,国内经济见底企稳后还将保持较低增速水平,三季度需要等待更多的政策利好信号和流动性进一步改善,A股才能迎来较大幅度反弹。

  悲观的声音同样存在。益民基金就表示短时间内货币政策的效应还没有显现,大盘还谈不上企稳。“虽然流动性宽松了,但企业还没有感受到。从中长期贷款的指标上看,企业的活力依旧没有得到激发。”因此,益民基金认为,市彻需要等待货币政策累积效应的显现,至少要两到三个月的时间。

  长信基金策略分析师毛楠也认为,三季度市场仍缺乏趋势性向上的条件。原因是,第一,虽然流动性在年初逐渐好转,但在货币乘数维持低位的情况下对于估值的边际推动力减弱;第二,风险溢价二季度虽有回升,但是相对去年底整体风险溢价水平并不处于绝对的高位,未来回落幅度相对有限;第三,盈利短期难以出现趋势性改善,流动性和盈利的非同向变化,决定了市场趋势性向上机会较校

  强劲势头难以延续

  债市下半年或四平八稳

  在CPI下行的过程中,各基金将目光锁定在债券市常数据显示,上半年企业债券发行188只,发行规模为3123亿元,同时,公司债共发行97只,发行规模为1030亿元。从历史数据看,截至目前,上述两类债券的发行均已创下历史同期新高。下半年,债市是否还能延续如此强劲的势头?

  诚然,目前整个经济还是在继续回落的过程中,GDP走势、工业生产增加值、进出口、投资等种种数据显示目前国内的经济形势不容乐观,更悲观者甚至认为整年都是在探底,这的确对债券市场是一大利好。然而,在大部分基金看来,债市依然存在一些不利的因素。

  其中之一就是通胀现在还有向上的隐患。“真实的通胀水平现在还处于较高的水平,同时市场也非常担心输入型通胀压力,比如说油价,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油价上涨直接带来国内成品油的上调,这会直接反映在CPI数据上,对债券市场是不利的。”南方基金如是说。此外,在资金面上,天治基金认为依然不容乐观。因此,基金判断,2012年的债券市场将和2006年的情况比较相似,下半年将呈现出比较平稳的态势。

  在具体品种的选择上,南方基金坦言看好信用债的投资机会。“信用债主要是受到两个因素支持,去年三季度开始出现了一些信用事件,这使得信用债调整得非常充分,如去年底一些信用资质比较低的信用债收益率在8%以上,甚至9%、10%,AAA级的信用债都能达到6%以上,为今年上涨留出空间。此外,随着经济结构转型的调整,很多债券的信用风险是下降的,本身也能带来一些信用债的走势。”

  蓝筹股成风控最佳选择

  大消费凭低估值也获青睐

  在二季度经济触底的预期落空后,不少基金对后市显然更加谨慎。对于高成长的中小板个股,基金并不敢重兵驻守,反而是白酒、医药等传统具备防御性的蓝筹股成为基金资产流入的主方向。日前公布的基金策略报告显示,在市场仍未转向前,退守蓝筹股成为基金控制风险的最佳选择。

  国投瑞银基金就表示,蓝筹股在下半年可以作为主流配置仓位。理由在于,随着A股制度性改革持续推进,积极采取增加机构投资者入市、强制完善分红机制、推进退市制度等多项措施,在投资偏好和管理层扶持的双重动力下,蓝筹股众多行业包括银行、非银行金融、交运、石油石化、基础设施等有望成为各类资金的增配对象,从而有望产生显著的上扬行情。南方基金也同时表示,目前市场估值处于相对低位,随着退市制度的推出,小盘股的投资风险开始逐渐显现。”从结构上看,偏好沪深300为代表的蓝筹股,对于创业板和绩差股要尽量规避。下半年重点配置金融、地产、品牌消费、先进制造等行业。

  此外,由于周期性行业股票业绩存在很大不确定性,大消费板块凭借低估值也成为基金集体偏好的对象。“经济前景不明朗的背景下,业绩的确定性是投资者更为看重的,消费类板块的业绩确定性优势是其享受估值溢价的重要原因。”摩根士丹利华鑫基金表示,虽然经过近期的调整,周期性板块的估值基础在不断夯实,而消费类的估值吸引力则不断削弱,但由于目前已经进入上市公司半年报披露期,相对而言周期性板块具备更多的不确定性,预计消费类板块较周期性板块仍将保持相对强势。(金融时报)

分享到: 分享到腾讯微博 | 分享到新浪微博 | |
第一金融网免责声明:
1、本网站中的文章(包括转贴文章)的版权仅归原作者所有,若作者有版权声明的或文章从其它网站转载而附带有原所有站的版权声明者,其版权归属以附带声明为准。
2、文章来源为均为其它媒体的转载文章,我们会尽可能注明出处,但不排除来源不明的情况。转载是处于提供更多信息以参考使用或学习、交流、科研之目的,不用于 商业用途。转载无意侵犯版权,如转载文章涉及您的权益等问题,请作者速来电化和函告知,我们将尽快处理。来信:fengyueyoubian#sina.com (请将#改为@)。
3、本网站所载文章、数据、网友投稿等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与第一金融网站无关。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如对本文内容有疑义,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网友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姓 名: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内容:
验证码: *
  •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国家利益、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的评论 。
  •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直接或间接导致的)。
  •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 专题栏目
    全站专题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文章列表 | 网站地图 | 征稿启事 | 广告服务 | 意见反馈 |

    Copyright©2006-2011 afinance.cn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第一金融网